腦中風與脊髓損傷
中樞神經損傷—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的現狀
中樞神經損傷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相對於退化性神經疾病,其成因較為明確,多與神經衝動傳遞受阻有關。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腦中風及脊髓損傷,兩者在治療中所遭遇的一大難題便是難以痊癒的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症狀,迫使家屬必須投注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進行診療,然而完全康復的案例依然是極少數。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的統計資料顯示,一位腦中風存活者,在後續照護所資出的費用平均每年會超過 $100,00美元。龐大的照護費用源自於無法根治的後遺症,所以目前醫療上迫切需要新興的再生醫療技術來幫助中樞神經再生。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的全球統計數據
根據世界腦中風協會在2022年所呈現的報告指出,新罹患腦中風的患者平均每年超過1220萬人;在超過25歲的人中,4人中便有1人一生中會經歷腦中風。每年因腦中風死亡的人數約有655萬人,同樣的,腦中風根據統計在台灣也長期位居於十大死因的排行2-4名。高盛行率與高死亡率使如何治癒腦中風成為非常重要的醫療議題。 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數據庫於201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該年度有約90.9萬新罹患脊髓損傷之患者,而全球罹患脊髓損傷的總人口則約有2060萬人。根據美國國家脊髓損傷統計中心 (National Spinal Cord Injury Statistic Center) 資料指出,造成脊髓損傷的最大宗原因為車禍(38%),另外,重度脊髓損傷所導致四肢癱瘓的患者,平均每年將耗費18.4萬美元作為照護支出。儘管脊髓損傷並不會直接性的導致死亡,後遺症照護所花費的開銷與家人的付出往往成為一個家庭沉重的壓力。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的的成因
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皆歸類於中樞神經損傷的範疇,其致病機轉包括神經元軸突損傷、斷裂,甚至是神經細胞本體死亡導致動作電位無法一個接著一個傳送到相應的位置,最終導致意識與身體無法形成有效連結。 腦中風主要是因為腦部的血液供應突然中斷或受到嚴重干擾,造出成腦神經細胞缺氧而死亡的情況。成因可概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主要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
1. 血栓形成:血塊阻塞血管,使得血液無法流向腦部。 2. 脂質栓塞:脂質斑塊脫落後進入血流,阻塞腦部血管。 3. 腦梗死:由於冠狀動脈或其他供應腦部的血管阻塞,導致附近組織缺血。出血性中風主要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
1. 腦出血:腦部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壓迫和損傷周圍的腦細胞。 2. 蛛網膜下腔出血:在腦部和蛛網膜之間的區域發生出血。 3. 腦室內出血:在腦室內部出血,導致壓力增加,影響腦部功能。脊髓損傷相較於腦中風,發生的原因大部分是源於外力的作用,例如意外事故即是最大宗,其餘像是運動傷害、手術、暴力皆是常見的致病原因
腦中風與脊髓損傷的後遺症
腦中風的後遺症取決於中風的類型、發生在大腦的區塊、中風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治療與康復狀況。以下是常見的腦中風後遺症:
1. 身體控制方面的後遺症: 肢體無力或癱瘓、肌肉緊張或痙攣、協調感喪失。 2. 語言和溝通方面的後遺症: 失去語言表達與理解的能力、語言流暢度下降。 3. 認知功能的後遺症: 短期或長期記憶能力下降、注意力與集中力渙散。脊髓損傷與腦中風所致的後遺症間最大的不同:在認知或意識上並不會受到疾病影響,而身體的控制相對於腦中風可能有完全無法作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