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療法」三讀通過注強心針 生醫公司進駐台北生技園區設總部

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醫療雙法",為台灣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的生技產業注入強心針,今天(6日)又有一間生醫公司進駐台北生技園區,設立新總部,將以再生醫療作為研發方向,以組織再生、免疫調節的前瞻性治療"幹細胞外泌體"作為發展重心,為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拉著金黃色彩帶,進行新總部啟動儀式,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醫學雙法",帶動國內再生醫學與生技產業發展,如今又有生醫公司進駐台北生技園區,包括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前來見證生技產業創造新紀元。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相信陳醫師的團隊,能夠在這麼好的園區環境下,深耕研發 拓展國際合作,為醫療進步,還有為生技醫療產業,能夠成為我們國家的另一個護國神山。」


生醫公司董事長許淑幸說:「我們台灣有最棒的醫生,最棒的研發人才,還有我們充沛的生技產業領域,還有研發人才的能量,和各位大家的支持,我相信我們台灣可以執行成一個,台灣"外泌體"最好的產業聚落。」這間生醫公司,將以組織再生、免疫調節的前瞻性治療"幹細胞外泌體"作為發展重心,讓研發人員在全新GMP先導工廠、GLP實驗室專研神經、組織修復並製成藥劑,同時透過系統監控實驗室環境參數,層層把關,為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生醫公司首席顧問陳耀昌表示:「我希望10年、20年以後,台灣的生醫界也能夠劃出一樣,這張這樣台灣生技護國神山的圖,我希望生機公司能夠在裡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預估2050年全球再生醫療產值將達3800億美元,再生醫療法通過後,讓國內生醫公司看到產業前瞻性,更與日本合作為醫療技術注入強心針,也期盼讓台灣生技產業成為下一個台灣護國神山。


新聞出處: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4606L05M1




延伸閱讀

癌症營養專欄 Act.1|癌症的開始
解密外泌體:醫療新寵如何改寫藥物傳遞與再生醫學未來?
從中年開始,打好健康基石:腸道保養的關鍵指南

癌症營養專欄 Act.1|癌症的開始

了解癌症的關鍵,其實從「細胞失控」開始!你知道健康細胞為什麼會突然變成癌細胞嗎?每天接觸的習慣,竟可能是癌症悄悄發生的導火線。從基因變化到生活風險,揭開癌細胞暴衝的真相——你一定要知道的健康警訊與預防方法!

READ MORE
癌症營養專欄 Act.1|癌症的開始

癌症營養專欄 Act.1|癌症的開始

了解癌症的關鍵,其實從「細胞失控」開始!你知道健康細胞為什麼會突然變成癌細胞嗎?每天接觸的習慣,竟可能是癌症悄悄發生的導火線。從基因變化到生活風險,揭開癌細胞暴衝的真相——你一定要知道的健康警訊與預防方法!

Read More

解密外泌體:醫療新寵如何改寫藥物傳遞與再生醫學未來?

你知道細胞也能「寄快遞」嗎?外泌體是細胞釋放的超迷你囊泡,不但能傳遞關鍵訊息,還能把藥物準確送達目標細胞,甚至穿越血腦屏障,讓治療變得更安全有效!本文將帶你認識這顆再生醫學的新星——從天然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到經過工程改造或人工合成的智慧載體,它們如何應用在癌症治療、神經疾病、甚至疫苗研發?讓我們一起揭開外泌體的未來潛力與挑戰!

READ MORE
解密外泌體:醫療新寵如何改寫藥物傳遞與再生醫學未來?

解密外泌體:醫療新寵如何改寫藥物傳遞與再生醫學未來?

你知道細胞也能「寄快遞」嗎?外泌體是細胞釋放的超迷你囊泡,不但能傳遞關鍵訊息,還能把藥物準確送達目標細胞,甚至穿越血腦屏障,讓治療變得更安全有效!本文將帶你認識這顆再生醫學的新星——從天然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到經過工程改造或人工合成的智慧載體,它們如何應用在癌症治療、神經疾病、甚至疫苗研發?讓我們一起揭開外泌體的未來潛力與挑戰!

Read More

從中年開始,打好健康基石:腸道保養的關鍵指南

本篇文章探討了中年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強調腸道健康作為維持身體機能的基石。隨著年齡增長,腸道菌相變化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免疫調節與代謝功能。影響腸道健康的因素包括飲食、壓力、作息不規律與年齡增長,因此透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補充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文章最後介紹了美三菌,結合宮入菌(CBM588)、枯草菌與乳酸菌,幫助維持腸道平衡,為關注消化與健康的族群提供有效支持。

READ MORE
從中年開始,打好健康基石:腸道保養的關鍵指南

從中年開始,打好健康基石:腸道保養的關鍵指南

本篇文章探討了中年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強調腸道健康作為維持身體機能的基石。隨著年齡增長,腸道菌相變化可能影響營養吸收、免疫調節與代謝功能。影響腸道健康的因素包括飲食、壓力、作息不規律與年齡增長,因此透過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補充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文章最後介紹了美三菌,結合宮入菌(CBM588)、枯草菌與乳酸菌,幫助維持腸道平衡,為關注消化與健康的族群提供有效支持。

Read More